鸵鸟心态的科学解释

鸵鸟心态的科学解释是指人们在面对困难、危险或压力时,选择逃避或回避问题,不愿意面对现实或承担责任。这种心态源于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,当面临威胁时,大脑会产生一种逃避的本能反应,以减少可能的伤害或痛苦。

一、科学解释

鸵鸟心态是指一种消极的心态,认为逃避现实可以解决问题。这个词源于鸵鸟将头埋入沙堆的行为,以为自己隐藏起来就安全了。然而,事实上鸵鸟的奔跑速度很快,足以逃脱危险。因此,鸵鸟心态指的是不敢面对问题、逃避责任、自欺欺人的心理状态。在心理学中,鸵鸟心态也被称为鸵鸟综合症。

二、鸵鸟行为

鸵鸟有几种隐藏自己的行为。一种是将头埋入沙堆,身体蜷曲一团,以自己的暗褐色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,加上沙雾的掩护,使敌人难以发现。另一种是在逃跑时突然停下来,将头插入沙堆,将屁股翘得高高的,迷惑追击者,让其无法判断真实位置。还有一种是将头插入沙堆,然后将头从沙堆下面伸出,弯向腹部,等待猛兽扑来时用腿踢击。

三、寓言引申

鸵鸟心态这个词后来被引申为人类的处事心态,被称为鸵鸟政策。在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学领域,也有类似的说法,如鸵鸟效应和鸵鸟哲学。

四、影响危害

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,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现代人面对压力时往往选择回避,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,结果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和难以处理。

就像鸵鸟被逼到绝境时,会把头埋进沙子里,自以为安全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风险的存在不受人的意志控制,也无法完全避免,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和承担,因为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,同时也可能失去权利和成功的机会。

我们经常会遇到障碍和重担,如果选择绕过它们,可能会失去成功的机会,逃避的代价注定是失望。面对危机,主动出击是最好的防御。只有迅速采取行动,果断承担责任,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。相反,如果总是辩解说“这不是我的责任”,试图逃避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政府官员有鸵鸟心态就意味着无能;老师要求学生发言,学生一个个都沉默不语,也是鸵鸟心态。社会上有些人在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,这也是鸵鸟心态。很多人认为“多做多错、少做少错、不做不错”,这也是鸵鸟心态。甚至有人认为“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”、“眼不见为净”,甚至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继续尝试,都是鸵鸟心态。

在一个团体中,如果有太多人有鸵鸟心态,这个团体的权力一定不会强大;在办公室中,如果有太多人有鸵鸟心态,办事效率一定不会高。逆境和困难有助于激发潜能,而有鸵鸟心态的人则是在扼杀自己的潜力,最终自毁前程。实际上,动物学家已经发现,鸵鸟的两条腿很长,奔跑速度快,遇到危险时能够逃脱敌人的攻击,不需要把头埋在沙子里,因此需要还原“鸵鸟心态”的真相。

五、相关事例

古代神医扁鹊发现蔡桓公有病,多次劝说蔡桓公治病,但蔡桓公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病,不听扁鹊的建议,最后在病入膏肓时才找扁鹊治病,但已经太迟了,蔡桓公因为延误了治疗期而患上了绝症,扁鹊只能逃往秦国。

不久之后,蔡桓公病死了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上表示,面对各种舆情,回避和敷衍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,不能解决问题。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是改进执政方式,提高执政效能,加快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,努力在网络上取得突破,在网络管理上取得成效,成为敢于使用和善于利用网络的先行者。

六、鸵鸟政策

“鸵鸟政策”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国际成语,在欧洲的主要语言中都有,也被吸收为汉语成语。这个成语最早见于1891年9月1日英国的一家刊物上,后来传入其他许多民族的语言中,成为一个世界通用的比喻,常用来指那些不愿正视现实的政策或不敢面对危险的行为。

鸵鸟的目光锐利,听觉灵敏,能够察觉到10千米外的敌人,同时也擅长伪装。当鸵鸟遇到猎人追捕或危险时,会伸长脖子,贴近地面躺下,甚至把头埋在沙子里,身体蜷曲成一团,利用暗褐色羽毛伪装成灌木丛或岩石等。这种现象古代阿拉伯人早已有记载,人们将鸵鸟遇到敌情时把头埋在沙子里的滑稽行为形容为“鸵鸟政策”,用以讽刺那些在危险面前看不到危险的人。鸵鸟是世界上现存体积最大而又不能飞行的鸟类,体高2.5米,体重超过150公斤,拥有强壮的腿,奔跑速度最快可达65公里每小时。

由于鸵鸟生活的环境缺水,而且鸵鸟奔跑的耐力较差,因此为了不被敌人发现,鸵鸟有时会采取节约体力的自我隐藏方法。人们已经知道,鸵鸟遇到危险时并不会只顾把头埋在沙堆中,但是这种错误的认识被误传,将对鸵鸟的错误理解当作一种有趣的现象,形成了“鸵鸟政策”这个成语。鸵鸟政策是经济管理学中的术语,也常用于政治场合。鸵鸟政策指的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,企业的管理政策不能及时调整,导致决策错误,也可以指一种回避现实的主观逃避政策,与“自欺欺人”意义相近。

guxing 2023-03-13